我要美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3|回复: 0

一名医学检验本科生的美国全奖博士申请之路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5-18 18: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不同于国内考研保研之路,论坛里关于我们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申请美国全奖PhD的文章还很少很少,笔者希望能够就自己的申请经验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开拓大家的视野和想象空间。

首先是笔者申请时的背景介绍:

    本科:①中流985 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GPA:3.70 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春季一学期交流(GPA 3.90)
    托福:106 GRE:324+3
    本科科研经历: 一段校级大创项目,一段美国暑期科研项目,一段专利研发项目
    论文情况:申请的时候投的SCI没有录用,最后改投中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一个挂名专利
    推荐信:大创导师,系主任,美国暑研导师共三封
    申请结果: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Biochemistry, PhD,学费全免,奖学金31k美元/年(奖学金足够覆盖生活费,还会有结余)

为什么要申请PhD?


笔者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明确了本科毕业以后想做科研,在亲自参与了科研项目后也觉得自己喜欢做科研的过程。此外,现在医院检验科对与科研的指标看得越来越重,大型教学三甲医院更甚,于是我确定了想要读博的想法。此外,就算未来不进医院的话,如果去大型医药企业或者医疗器械公司,博士毕业生会进入更加学术更加偏向研发的岗位,而不是销售岗,若目标是医药投行/咨询公司的话,PhD学位也是非商科出身的入行敲门砖。
为什么不留在国内读研?

一个原因是,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另外一个原因是,在科研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美国还是属于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并且在培养模式,学术氛围,科研环境,科研经费上比国内要好一些。

为什么是biochemistry专业?

笔者的本科是医学检验技术,属于应用型专业,国外没有对应的医学检验的博士专业。在国内医学检验对口研究生专业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但其实很多国内的教授导师本质上还是在做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而在国外没有对应的统称的基础医学专业,而是分散在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化学院等各个学院里面。申请的时候可以申请biomedical science(生物医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microbiology(微生物学),immunology(免疫学),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neurological science(神经科学)等一切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选择哪个专业取决于你本科期间积累的研究经历和研究兴趣。

如何取得全额奖学金?

其实美国的大部分博士项目要么直接拒绝你,要么在录取你的时候一定会给你免除学费,附加一定的奖学金作为生活补助,这一部分的金额一般来说会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学校的经济水平来定。少部分美国的学校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耶鲁(Yale)会发一部分没有奖学金的offer,你可以选择来读,但你需要自己承担生活费。或者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补助(CSC)。但是在目前中美关系遇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走这一条路,因为存在很大的被美国政府审查,签证拒签的风险。

选择合适自己的PhD program

博士研究生阶段,选导师比选学校更重要,因此选校的逻辑在于,找到和你研究兴趣以及研究经历相匹配的faculty(教授导师)。那么如何找到faculty的信息呢?按照以下步骤:

学校官网(我当时是按照USnews美国大学排名前100名的list来开始筛选)→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项目信息(degree programs)→导师配置(faculty, 一般来说这一步会跳至院系官网)→导师介绍(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情况,实验室人员组成等信息)

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一个PhD program 里面越是有和你本科研究兴趣和研究经历相匹配的faculty,你被录取的机会会更大。这个所谓的匹配程度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你本科参与了了HER-2通路在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那么有以下匹配程度的对照:
v2-dfdc511f945cc6a32e74f2187bd17523_720w.jpg

在确定了申请的学校和项目后,正式进入申请阶段

申请时间线:

1. 大三暑假(7-8月)开始准备好申请材料(中英文成绩单-学信网认证,托福GRE成绩单,CV简历,SOP动机信,有的学校叫PS个人声明,推荐信等)

2. 等待暑假结束(9月份),申请系统开放后在线填写申请表,上传电子版材料(美国的很多学校都是共用一个申请系统,所以一所学校的申请流程弄好后,后面的会快很多,虽然没有申请数量限制,但一般来说选6-8所不同档次的学校申请,毕竟一所学校的申请费就是1000元人民币)

3. 申请系统关闭一般是在12月份,学校开始审核材料

4. 圣诞节前后会来第一波面试邀请,然后次年1月份-3月份会来第二波面试邀请(导师制的学校可能会导师面试一轮,院系面试一轮,committee制的学校一般院系里面试一次就够了)

5. 正常情况下4月份之前所有的申请都会有结果通知

6. 收到offer后需要在4月15日之前做出决定(接受or拒绝),俗称415规则

7. 接受offer后学校会开始办理I-20,将I-20的电子版或纸质版寄送给你(I-20相当于学校把你录入到美国政府的留学生管理系统里面的一个凭证)

8. 拿到I-20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办理美国签证了,至此留学申请就靠一段落了

关键名词解释:

CV:Curriculum vita 即详细的“简历”。涵盖你的本科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研究经历research experiences,学术活动academic activities,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获奖经历honors and awards, 托福GRE成绩(test scores)

SOP/PS: statement of purpose/personal statement,具体的内容申请系统里面会告诉你需要包含那些东西。如果说CV的格式是一项一项列出来,那么SOP和PS就是写一篇小作文,阐明你想要读博的动机,研究兴趣,曾经的研究经历(需要比CV详细),未来的职业规划。SOP由于是一篇小作文,因此是需要有行文逻辑,不一定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研究经历,而是能够把参与这项研究的前因后果写出来,展现出你对读博的思考。

Committee: 申请委员会,类似于国内的招生办。不同的是,国内的招生办属于行政人员,美国学校的申请委员会全部由在职教授组成,他们会负责审核你的申请材料,决定是否给你面试机会以及录用。Committee制避免了某个导师一锤定音,因此所有录用的学生在第一学期还不属于任何一个导师,是属于整个系的,需要在入学后选择若干个(一般是三个)实验室进行轮转,观察实验室氛围和研究方向,最后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碰到天坑导师。

准备申请材料的背后逻辑:

虽然说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才会开始整理申请材料,但其实整个申请的准备是需要越早开始越好的。

因为博士申请不是临时头脑一热,临时抱佛脚就能做好的,它是一个长期战线。

申请材料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也是学校决定是否录取你的四个因素,接下来就申请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解说其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 首先就是考试成绩(俗称为“三维”---托福 GRE GPA,是最客观的成绩门槛)

托福(TOEFL):一种学术英语的考试,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满分3分,总分120。博士申请需要的分数门槛一般是90分,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105分以上即可满足绝大部分学校的要求(潜规则:有的学校官网上虽然说90分以上即可,但其实审核材料的committee是会制定自己的要求的,于是总分105分以上,口语小分22以上是最为保险的,之所以要求口语是因为美国有的PhD项目是需要承担助教任务,需要全英文和美国的本科生进行交流教学)。

托福考试英语基础好的人可以一次考过,但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刷分阶段,即考若干次最后取得最好的成绩,因此托福的备考可能从大一就开始了,最晚进入大三就要开始准备了。每次备考周期为3个月比较合适。由于检验专业的同学大三要进行专业课学习,课程难度和饱和度直线上升,因此不要拖到大三才开始准备托福。

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分为语文(170分) 数学(170分)和写作(6分)三个部分。分数由语文数学总分+作文分数构成。一般来说GRE分数门槛为320+3分。

GPA:绩点, 不同学校的计算模式不一样,但都需要转化成美国通用的四分制。转换后的GPA需要达到3.3以上才算是入了门槛,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

以上三个客观的考试成绩称为“三维”,是申请材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三维里面各个成绩的重要性排序(GPA>托福>GRE)

二. 除了三维,“科研经历”是申请材料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能准备好的,因此在决定好读博后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实验室,寻找科研项目参与其中。

何谓“参与科研项目”?


分为三个等级--主导,参与,打杂

主导:即可以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实验设计,到最后项目结题答辩,论文发表都全程参与。这种类型一般是“大创项目”,即作为队长的身份,申请国家级,校级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这种情况一般是找导师将课题组的某个很小的问题拆分出来给你和你的本科同学进行研究。

参与:即帮着实验室的研究生学长学姐做实验或者写论文。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学习并执行一些科研技术和实验,又或者是在写论文环节,帮忙进行参考文献的查询或者论文的某个部分的撰写。

打杂:即在实验室进行刷脸,做一些和学术无关的杂事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经历从“打杂”到“参与”到“主导”的三个阶段,所以一定不要等到大三了再开始找实验室找导师,大一下,大二上就可以开始了,找的导师也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老师,只要是学校范围内的做基础医学研究的教授都可以主动去联系。一般来说,教授们都是愿意本科生去实验室帮忙的,免费劳动力,不要白不要,只要不捣乱就好。

三. 有了这些科研经历,那么科研成果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申请材料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和专利(含金量排序: SCI论文>中文核心论文>专利>中文普通期刊)虽然说科研成果重要,但其实对于本科生申请PhD来说,科研的过程更重要,如果你能发表论文最好,但是由于论文的审稿时间以及反复修改的拉锯,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在递交申请材料的时候真正发表出去,committee们也知道本科生做科研很多时候也只是浮在表面,因此科研过程的学习比科研成果更重要。因此,如果没有论文的发表,但你能够把你参与和学习到的科研思维和技巧展现出来,也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如果你的学校有一些出国交流的机会,争取利用起来。例如,系主任或者你找的指导你们做大创的教授有外国导师的人脉,能够把你推荐过去做暑期科研。(其实很多美国本科生也会利用暑假去实验室做全职科研,所以这个很正常,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多麻烦)

四. 另外一个重要的申请材料则是推荐信。

美国是一个很看重推荐信的国家,不管是读书还是找工作甚至是办信用卡,都需要有人给你推荐,给你站台。PhD申请所需的推荐信一般为3封,极少数学校需要4封。

这三封推荐信需要和你的CV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层次来使你的形象立体起来。比如在本科学习方面,选择一个你的课程教授例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的授课老师(选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能够从你对某个科目的学习能力,课程作业的认真程度,presentation的逻辑演讲能力来表现你。再一个就是你的科研导师,能够从你的科研潜力,科研习惯,科研思维来推荐你。再一个就是系主任,院长,科主任级别的,能够从你和其他同专业同学相比较你的outstanding的点来夸赞你。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这四部分申请材料的重要性排个序


笔者认为是:科研经历≥科研成果≥三维≥推荐信。当然,如果你的某一项特别突出,例如你有好几篇一作SCI,或者你有国外科研导师的推荐信,那么是会大大弥补你在其他方面的不足的(例如GPA或者托福)。
最后

“去国外读博,并不适合所有人,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你是否热爱科研?你是否能忍受海外寂寞单调的生活?你是否能够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家独立地成长起来?你是否能够调节实验失败的痛苦情绪?如果以上你的答案是yes, 那么你可以开始考虑申请美国PhD这样一条道路了,你会拥有一段独特且珍贵的人生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我要美国 |nimba_sitemap:appname

GMT+8, 2025-4-4 04:48 , Processed in 0.0770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